一、课改思路与能力
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重视学生培养目标的贯彻,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标准相符合。自1991年建校以来,以陈扬兴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我们通过对社会需求和企事业人才规格要求的调查,适时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学校实施了两轮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1998至2000年,学校的第一轮课程改革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段组合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宽”。第二阶段是就业专门化阶段,强调“活”。2001年,我校开始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平台的第二轮课程改革探索,学校成立了以陈扬兴校长为组长的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规划学分制的试行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行学分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学校是全国“九五”、“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职业高中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实践》获“全国职业指导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学生职业指导的实践与探索》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职校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研究》获市二等奖;《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其它课题成果在全国和市教育科研论坛上作交流,获得领导、专家的好评。
我校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改革,多次在市、区各级教学研究活动中进行论文交流。《国际商务专业学分制实施方案》被编入《上海市教学管理规程》,作为上海市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之一。作为学分制协作组成员,参与编写了《学分制100问》,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会展专业教师参加了第一轮专业标准开发的编写工作。我校推崇教法创新,在上海市职业技术学校第三届、第四届教师教学法改革交流评比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历年来,学生在国家、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众多奖项,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
二、课改水平与特色
学校的三年规划中明确了专业建设的目标,围绕着专业建设目标,重点专业及骨干专业制定了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并将专业建设内容具体化,制定了专业建设年度实施计划,通过目标考核的方式落实专业建设的具体步骤和阶段性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2003年12月,国际商务专业通过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评估验收。该专业在全市中职学校中最早成立,通过学校十多年的重点建设,追踪我国外贸法律环境和实务操作的发展变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了水准一流的仿真模拟国际商务和国际货代实训室。目前上海市国际商务公共实训中心正在筹建中,计划9月份正式运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研究和探索,为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外经贸类的初中级人才开辟了道路,树立了典范。历届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岗位和自我创业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为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赢得了盛誉。
学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活动章程,定期组织委员会活动。广泛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追踪企业发展动态,结合学分制的试点探索,审慎地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慎重的滚动修改,指导学校“国际商务”等骨干专业的建设;我校与新区外贸协会就“外贸单证”、“外销员”培训等项目开展合作,成效显著。目前,我校与英特尔公司就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已达成初步意向。
三、课改态度与积极性
学校是全国“九五”、“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我校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改革,多次在市、区各级教学研究活动中进行论文交流。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的《国际商务专业学分制实施方案》被编入《上海市教学管理规程》,作为中职系统学分制教学实施指导方案之一。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去年我校完成了区级课题《微电子专业建设和教材研发》,获得专家好评,今年学校承担了《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和教材研发》区级课题任务,目前课题正在进展过程中;市级课题《国际商务实训课程标准》已经结题,目前正在进行课题的评审。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全面参与,推进了专业的发展。学校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认真贯彻专业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实际自主开发了《市场营销》、《职业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实用外贸英语》、《走进历史》、《性格与人生》等近20本校本教材,组织学生编写了《青春驿站》《实践与研究学生优秀文集》等教材,作为职校生的读本进行自我教育。这些校本教材经专业指导委员会审阅,教学实践检验,获得了各方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学校还与南京世格软件制作公司合作开发了外贸制单软件、国际贸易实训平台、振华外贸实务操作及国际贸易流程等先进的教学软件及实训软件,加强了专业模块的模拟实训,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效果。而我校提出的国际商务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得到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目前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三十四所公共实训中心之列,正在筹建过程中。学校积极推荐人员参与专业标准开发,并参加了第一批专业标准的评审工作,对专业开发有了充分的认识。
四、深化课程改革的设想
我校已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新三年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力创1个或几个品牌专业,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打产品,同时在“新三年发展规划行动计划”中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第一年,积极申报新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增设实训内容,同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二年,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完善综合高中课程建设,制定学分认定制度,并积极申报国际商务国家级重点专业;第三年,在积极申报两个市重点专业的同时,完成1-2个实训中心的建设任务。
l、进一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我们选择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2-3个专业,加以重点建设,从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我们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详细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实行整体优化,认真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结构和比例,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充实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课程实施过程中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意愿多样化的实际状况,在全面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弹性学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服务,积极改迸课程评价方式,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能力评价社会化,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积极提倡“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大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打造品牌教师。我们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教师,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利用学校资源,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锻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另则,我们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任教,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这是学校实行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职教人才高地的战略决策。
4、切实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积极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形式,把实训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三年中,我们要集中力量,以“实用性、真实性、前瞻性、开放性”为原则,重点建设1-2个实训中心,实行资源共享,更好地为地区服务。
5、努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通过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即:行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征求企业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时反馈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关于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学校立项评估结果的通知
2006-7-10
各委、局、控股(集团)公司,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
经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集中评审,并经我室审核,下列42个学校(排名不分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学校。
1. 上海市大江职业技术学校 2. 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3. 上海市环境学校 4. 上海市商业学校 5.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6.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7. 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 8. 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 9. 上海市交通学校 10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11.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12. 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13. 上海市物资学校 14.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15. 上海市医药学校 16.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17. 上海市卫生学校 18.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19. 上海市董恒甫职业技术学校 20.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 21. 上海市贸易学校 | 22.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 23.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24.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 25. 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 2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27.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28.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 29. 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30.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31. 上海市高桥职业技术校 32. 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33.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34.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35. 上海市商贸旅游职校 36. 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 37. 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 38. 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 39. 上海市奉贤中等专业学校 40. 中华职业学校 41.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 42. 中华新侨中等专业学校 |
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
200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