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星期六
学校新闻
返回
以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三教”改革新发展 ——记刘京海校长就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研究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05-12  访客数: 1215

既要提高分数,更要提升素养,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2020年5月8日下午,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课题研究路径的思考”来我校作了专题讲座。董永华校长、张董平副校长率教学条线干部及骨干教师聆听了讲座。

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是通过讲和练提高学业质量,对能力的提高关注度还不够,还未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所以学习的效率不高,学习的品质不高。刘校长提出,要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分数,省出最多的时间提高素养。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分数,简单来说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益。效益首先取决于学的主动性,学的主动性与教和学的针对性相关联,而针对性提高的关键是如何因材施教。学校教师都在孜孜以求实现这个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梦想,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使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得求解。信息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寻找问题根源,就需要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特点的个性制定针对性对策进行个性化辅导。刘校长提出了要进行确定分层标准和工具编制。首先按照分数对学生进行大类划分;再根据知识点掌握、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同一大类的小类划分;再结合平时学习特点打标签、分类,如习惯、态度、兴趣等,实质上是找到同类知识能力类别孩子的差异。学校要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流程,构建五类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迭代开发智能学习平台。通过应用的深入、数据的不断积累,逐步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优化,从基于人工的自适应开始,逐步迭代,提升自适应的智能性。

刘京海校长深刻而睿智的讲座针砭时弊、引人深思。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研究先聚焦在学科学习领域,以陈述性知识为突破口,拓展到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最终实现实践性学习的突破,这是一个不断进阶、发展的过程。学校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现有的实际问题,实践信息化驱动下的因材施教,立足学生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务处

供稿人:王斌

2020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