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他的“第二种语言”
文/陈伟平 孟优悠
参加商务培训、参与上海首届中学生“生涯体验营”的摄影工作、给企业拍年会……今年冬天,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中高职贯通广播电视技术(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周浩,一放寒假就忙个不停。
年仅17岁,却已有丰富的摄影经验;体型偏瘦,却经常扛着沉重的器材四处奔走而不觉得累;连续两年被评为《成才与就业·职Campus》“优秀摄影记者”,成为小伙伴眼中“大佬”般的存在……立志成为专业摄影师的周浩,正用满腔热情诠释着“摄影是我的第二种语言”这句话的含义。
误打误撞 爱上摄影
小学二年级时,因为在兴趣班报名表上把“√”打错了地方,原本想学绘画的周浩进了摄影班。
开班这天,带着家里的卡片机,周浩走进教室,听老师讲什么是光圈、快门、景深……虽然很多地方还不明白,但原本对摄影一无所知的他,对这个误打误撞进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摄影班经常开展实践活动,四年级时去外滩的那次采风,给周浩带来了极大影响。有着“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是上海重要的地标之一。居于上海,这却是周浩第一次这么认真地观赏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也让他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有了些许理解。举起手中的相机,他一连拍了很多照片,还第一次使用了相机自带的黑白滤镜,感受到滤镜带来的神奇效果。
也是在这次活动中,周浩看见一位小伙伴的家长用单反相机拍照,那拿相机的姿势、那快门的声音,让周浩“着了魔”,他无比渴望拥有一台自己的单反相机。一年后,他的愿望实现了。带着父母给他买的佳能550D相机,他开始参加摄影比赛。
五年级时,在学校摄影老师沈音浩的推荐下,周浩得到了去2011年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节开幕式现场拍照的机会。这天,在上海大学偌大的体育馆里,还是小学生的他毫不怯场,兴奋地抓拍开幕式上的各个场景。在他拍的两百多张照片中,摄影老师筛选出3张作为参赛作品。后来,其中一张名为《挽弓搭箭》的照片获得了此次摄影创作与实践活动作品赛三等奖。
人生第一次在摄影比赛中得奖,周浩兴奋极了。主办方将奖状寄给学校后,老师没有立即把奖状给周浩,而是特地安排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颁发。摄影时淡定自如的周浩,反倒在上台领奖时紧张得直发抖。
这次得奖,让周浩更加坚定了学好摄影的决心。小学毕业写同学录时,在“长大后想做什么”这一栏,他毫不犹豫地写上“摄影师”三个字。
最后时刻 修改志愿
进入初中后,由于热爱摄影,周浩经常在校园活动中拍照,偶尔还能从小学摄影老师那儿得知一些比赛和活动信息。不过,初中学校没有摄影兴趣班或摄影队,没了“组织”的依靠让周浩有点迷茫。直到有一天,他在小学时加入的普陀区摄影小达人QQ群里,看到武夷山夏令营的报名通知。
征得父母同意后,周浩经历了一次充实而精彩的采风之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夏令营,他有幸加入了普陀区青少年中心的青少年摄影队。
加入摄影队后,每周日下午1点,周浩都到普陀区青少年中心学习。老师不仅讲解摄影知识,还带队员们外出采风。长风公园、中山公园是周浩常去的地方,公园里的花草树木、老人小孩等,在他的镜头下有着别样的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二这年,周浩央求父母给自己买了佳能5D Mark III相机。更专业的设备,给了他每周双休日出门采风的动力。游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公园绿地,他不仅记录着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也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课余,周浩还常逛摄影论坛和数码论坛,既看网友发的帖子,也参与网上的讨论,俨然一位“科技发烧友”。他说:“富有未来感的东西,我都喜欢、都想了解和尝试。”
对摄影的热爱,还促使周浩在中考志愿填报截止前半小时,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不听父母的话,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报考振华职校的中高职贯通广播电视技术(影视制作)专业。
那时,父母本已替他填好了志愿表,第一志愿是离家较近的一所学校的园林专业,然而周浩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先前在振华职校校园开放日中,他知道了广播电视技术(影视制作)这个专业,十分喜欢,所以内心纠结着要不要“反抗”父母。志愿填报截止前半小时,坐在班主任的电脑前,他扪心自问:“我喜欢摄影,现在有一个很好的学摄影的机会摆在面前,为什么要放弃呢?”于是他不再犹豫,立即给妈妈打电话,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他的真心实意打动了妈妈……
进入振华职校后,周浩开始系统学习平面摄影、视听语言等专业课程。在色彩、构图等方面,他又长进不少。由于基础扎实,他还经常为同学们解答疑惑,成为大家眼中的“小老师”。作为学校光影社团的一大主力,老师非常放心将大型活动的拍摄任务交给他……
当上记者 更加专业
摄影水平出众、为人又认真踏实,周浩深得老师的信任,入学没多久就在老师的推荐下,成为《成才与就业·职Campus》的学生记者,有了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
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之中国舞传承教育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学生原创剧目展演现场,他第一次进行舞台摄影,开始琢磨其中的门道;在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他与其他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一同冲到台前抓拍;在众多学生记者采访及体验活动中,他扛着单反相机、寻找合适角度、记录精彩瞬间……
有些活动在晚上开展,周浩下午放学后就和小伙伴直奔现场,晚上十点多到家后再做作业。去年“星光计划”大赛期间,他和小伙伴一天内从浦东到浦西、横跨上海,跑了3所学校,又在比赛结束后机智地“抓住”多位参赛选手进行采访。虽然摄影工作比较奔忙,但一想到自己记录的是上海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成果、自己拍的照片能刊登在《成才与就业》杂志及其微信公众号上,周浩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开心与自豪。
作为摄影记者,在工作中看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活动很有意义,他觉得仅仅拍照还不够,便想到了录像——录下活动的精彩环节,传到视频网站,然后制成二维码,刊登在杂志上。“这样一来,读者们不仅能通过文字、照片了解活动,还能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后,我们还能做更多这样的尝试。”周浩说。
除此之外,在双休日和假期,周浩还积极为二次元圈的朋友拍照并参加摄影比赛。近年来,他陆续获得了“川流上海——寻访身边美丽小河”上海市中小学生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2016年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牌奖、2016年国际环境小记者项目新闻作品大赛国内选拔赛照片类二等奖和三等奖等,收获颇丰——不仅获得诸多荣誉,有时每月还能有几千元收入。
与此同时,周浩还在不断“解锁”新技能。去年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期间,他尝试用追随拍摄法,拍摄高速行驶中的赛车。今年寒假,他买了一台摄像机,开始尝试做视频。他的首个拍摄目标,是春节期间上海豫园的年味。为此,寒冷的冬日里,他一连去那儿“蹲点”了六天,目前已把初步剪辑好的视频发布到自己的B站账号上。
“我的梦想是开一间影视制作工作室,现在自己还要学很多东西,更要不断积累素材和工作经验。”对于未来,周浩有很多设想,“在摄像摄影基础课上要认真学视频录制与制作,平时要积极参加学生记者活动,还要不断揣摩《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套路’,课余争取出一些优质视频,假期去草原拍摄浩瀚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