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返回

德育科研

网络冲击下农民工子女的德育管理——基于我校农民工子女迷恋网络的个案思考

                   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    益毅

 

网络对青少年的冲击以及其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而近年来,随着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的子女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网络大军,甚至出现网络“避世”行为倾向。

一、案例介绍

我班学生小杰,就读职高旅游服务专业。入学以来,他几乎每天早上迟到,上课也一直昏昏欲睡,有时更出现逃课去网吧现象。学习成绩也是班级垫底。为了他的行为,班主任批评过他,父母甚至也打骂过,但毫无成效。而且在班主任和小杰谈话中,他总是一言不发,同学也反映小杰与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交流,但是如果在QQ群里,同学和他打招呼他反而会和同学聊天,有时还会把自己打游戏的心得主动与同学交流。

经班主任联系,笔者和小杰及其父母做了多次交谈与沟通。

在缓慢的交谈过程中,小杰的变化过程慢慢地展现:小杰的父母是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将小杰放在老家由老人带大。在老家小杰的成绩相当不错,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性格也很开朗。

初二时,小杰父母得知上海中专也接受农民工子女后将小杰带到上海。初到上海,孩子很兴奋,但在几次考试后小杰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原先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闷了,每天在家话也不说。看到孩子每天很闷的样子,父母觉得自己工作很忙,把孩子疏忽掉了,现在孩子成绩不好也有家长没有能力辅导的原因。出于补偿心理,就买了台电脑给孩子,让孩子有什么不懂的就上网去查,学习之余也可以玩一会儿。可以说这是小杰重大变化的开始。

面对新生事物,小杰兴趣很高,自己买了些电脑的书学习使用电脑,不久就学会了上网冲浪。在网上,小杰被深深吸引了,用他的话说,学校里、家里总觉得不开心,只有网上才有自由的感觉,闷了有人聊天,游戏中更有很多朋友。随着迷上“传奇”后(一种网络游戏),他慢慢地不做作业以此增加上网时间。后来更发展到了逃课上网,反正是外地学生,不需要参加中考也能上职校,初中老老师只要他不闯祸,也不多管他。

小杰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想到职校后好好学习,但一上网就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不说就不睡觉,学习更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二、背景分析

小杰的案例虽然是个特例,但有着农民工子女迷恋网络的共性特征。小杰上网表面上是父母买了电脑,但实际上缺乏对环境的认同度是主因。

1.环境与心理的落差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活的环境与新环境之间有着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物质水平、精神生活等多元差异。这些都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产生冲击。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来上海学校就读后,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他们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些都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这些外省市学生由于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心理上有着一个适应的过渡期,他们比本地的学生更有一种交友的欲望,同时,这些孩子认为他们与上海的学生在习惯、语言上存在很大差异,很担心同学看不起或嘲笑他们,只有在网上交友才让他们感到平等、自由,因此缺乏熟悉朋友的学生把网络游戏作为寻求心理慰籍的首选。

2.父母关爱的错失

像小杰这样的孩子,从小在老家生活,初到上海,需要与环境有个沟通与磨合的过程。孩子需要沟通,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与孩子谈心,而是用电脑作为孩子的玩伴。

作为独生子女的小杰在环境变化后不仅缺少玩伴更感到缺乏父母关爱,网络游戏、聊天成为他寻找的虚拟伙伴。在这里小杰可以抛开一切作业和束缚,尽情玩乐,在虚拟中享受快乐。可悲的是小杰父母还被蒙在鼓里,每天依旧忙忙碌碌,用小杰的话说父母每天和他讲话不超过十句,其中三句话必定是好好读书,上课认真点,作业要仔细。他想和父母说话时,父母总说累,让他自己玩。那还不如不说。慢慢地,小杰就不愿意和父母讲话了。

3.学校教育的断失

初到上海,农民工子女接触到了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科教学的差异性使得他们的成绩往往急速下滑,使农民工子女一方面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压抑的负面心理;另一方面学生也表现出自我评价低、缺乏成就感和团队归属感。这些原因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态度。而网络的出现恰好为这些学生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缺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学生找到了“自我”,两相权衡,对学生而言,网络比现实生活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有时,教师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更会让原本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在网络中迷失。就如本案例中小杰,初中教师的约束不力更加速了小杰迷恋网络的程度。

三、思考与对策

1.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精神世界。

农民工子女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成长的一代人,也是与我国网络同步成长的人,网络对这些学生而言是冲击也是诱惑;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看,有些从小随父母在上海生活,有些则长大后来上海。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普遍生存压力大,无暇或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导致学生内心孤独、精神世界空虚,网络的出现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环境,使孩子把心理安慰依托在网络世界,出现“避世”倾向。针对这些学生特点,学校教育要从农民工子女心理需求出发,尊重学生感受,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更不可一味追求分数,对农民工子女在适应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需及时关注、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舒缓精神压力,帮助他们渡过心理磨合期,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增加农民工子女生活体验的机会

在我校农民工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中一部分学生沉溺网络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给学生带来了自信、成功的感觉。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有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或者被父母、教师责备后,习惯于躲避在网络中寻找自我安慰。他们从现实转向幻想,在网络的虚拟性中让自己在幻想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被扭曲的成功地喜悦。可以说,这些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沉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缺乏体验的一种矫枉过正。学校可创造机会,让农民工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接触周边的现实环境,在活动中了解社会、体验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得到自我认可,正确面对新环境。

3.借助网络,给予学生疏导空间

事实上,有些农民工子女有时并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校可开设网络互动平台,凭借网络这种青少年都比较青睐的方式,可为孩子们提供更贴心更私密的交流渠道。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可构建网络德育基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吐露心声、展现自我和自主教育的德育平台。学生们可以将令自己烦恼的诸如处理家庭关系、自身容貌、学习成绩等问题通过写邮件或QQ留言,和心理老师交流,这样,心理疏导工作就能更轻松更私密、更有效地展开。

    4.加强学校、家庭德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引导固然重要。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却是终身的,家长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校,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功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合力,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在网络中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尤其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磨合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

中职校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他们本身文化程度较低,同时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往往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通过调查表明,他们中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上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在学生心理上的沟通相对显得薄弱;其本身对网络的一知半解,使家长在面对沉迷网络的学生无从下手。

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走近网络、走近自己的孩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交流沟通舒缓学生心理落差,让家长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帮手。

目前,上海的中小学生中农民工子女的比例已超过上海本地生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新的教育热点新闻。在网络“避世”的农民工子女带来的德育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多渠道搭建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相互交融的立体德育体系,使这些学生走出网络虚拟世界,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